“雙減”背景下家庭學習指導需要三顆“心”
“雙減”背景下家庭學習指導需要三顆“心”
張家港市少年宮 朱仲賢
與家長們交流對孩子的家庭教育,幾乎都會談到孩子的學習問題,其中十有八九又會談到孩子的學習負擔尤其是作業負擔重。盡管孩子學習負擔這么重,還是有不少家長給孩子報了學科類校外培訓班。
今年7月份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《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》,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學生家長的強烈反響。許多家長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一半。之所以放下一半,是因為不少家長擔心“雙減”后孩子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。于是,一些家庭對孩子的學習減負出現了兩種奇怪的現象:一是減得不情不愿——我不給孩子報培訓班,人家孩子報了,就怕“輸在起跑線上”;二是減得不尷不尬——給孩子減負了,家長自己卻沒有能力輔導孩子,擔心孩子獨立完成學習有困難。
“雙減”背景下孩子的家庭學習指導,家長需要三顆“心”,即對待孩子的成績起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,對待孩子的學習困難要保有一顆同理心,對待孩子的頻繁出錯要保留一顆包容心。
一、對待孩子的成績起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
有關部門三令五申要減少和規范考試的次數和規模,“小考天天有”的現象已經有所改觀,但在許多地方,改頭換面的考試、測驗還是時隱時現。一聽到孩子要考試、要測驗,家長們就繃緊了一根弦。成績出來,幾乎沒有一位家長不過問。家長的心情隨著孩子成績的起起落落而浮浮沉沉。于是不少家長會給孩子的學習加壓加碼——成績好的還有潛力可挖,成績差的挨頓訓是難免,成績下降的尤其需要補補腦(教育一番)、補補鈣(加大平時練習量)——搞得孩子苦不堪言。
作為家長,在孩子的成績有起落時要保持一顆平常心。要做到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不因孩子考好了而欣喜無比,也不因孩子沒考好而失落異常,更不因孩子成績下降而惴惴不安、顧慮重重。
保持平常心,首先要糾正家長自己的錯誤認知。很多家長衡量孩子的學習效果,常常只看成績好壞,甚至只看分數高低。家長們也知道這是片面的,但因無意識顧及、無能力顧及或無暇顧及等原因,對其它方面視而不見或忽略不計。這是需要糾正的。
保持平常心,其次要對孩子的考試情況作科學分析。影響孩子考試成績的因素是很多的,有孩子自身的原因,如孩子的學習基礎、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、對考試的心理承受能力,也有外在的原因,如試卷的難易程度、考試前中后的干擾情況、考試的頻次等等。幾乎沒有人能做到常勝不敗——獨孤求敗雖然有,畢竟屬于鳳毛麟角——孩子的成績有起落是正常的。因此選擇合適的機會和孩子一起分析成敗得失是非常關鍵的一環。
保持平常心,還要對孩子保有自信并引導孩子樹立自信心。保持平常心是一種修養,它是一種維系終身的處世哲學,可以使人保有從容淡定的良好心態,可以使我們專注于做的事情本身,而不被其它雜亂的念頭困擾。孩子最應該關注的,是通過考試自己得到的檢驗和歷練,家長應該關注的,就需要更全面一些,包括孩子的知識、技能、情感、態度和價值觀,包括孩子各方面的素養。家長和孩子都要樹立自信心,做到既積極主動,盡力而為,又順其自然,不苛求事事完美。良好的心態會使孩子終身受益。
二、對待孩子的學習困難要保有一顆同理心
家長們都喜歡孩子小時候,那叫一個聰明可愛!可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很多家長逐漸有了困惑和矛盾:孩子怎么越來越“笨”了呢?還有的家長說,我家孩子其他方面都聰明,就是學習不行。我們要奉勸這些家長,千萬不要說孩子笨。因為說孩子笨,就是說孩子智商有問題,而智商是有遺傳的,說句不中聽的話,說孩子笨就好比是在罵自己不聰明。
當孩子面對學習困難一籌莫展時,作為家長,要保有一顆同理心。家長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位置,客觀地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。誰都有過小時候,誰都是從孩子長大起來的,誰都遇到過學習上的困難,誰都有過做不出題、背不出書、默不對單詞、寫不好文章、做不成實驗等等經歷。諸如此類,怎么在你身上就是正常的,是可以諒解的,到了孩子身上就是“罪過”,是不可原諒的?保有同理心,就是要求家長將心比心,想想同樣(類似)的時間、地點、事件,想想自己當時的感受和情緒,回憶一下自己面對學習困難時是否也曾著急和煩惱過,是否也曾糾結和退縮過,從而體諒孩子的不易。
在理解的基礎上,家長還需和孩子做好溝通和交流,把這種設身處地的感受傳遞給孩子,讓孩子體會到你的關懷。家長的理解和支持,能激發孩子直面學習困難的勇氣和動力;融洽的親子關系創設了良好的氛圍,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。
家長還須參與孩子克服學習困難的過程。當孩子面對學習困難的時候,家長有能力進行功課輔導當然好,沒有這個能力也無需窘迫,除了輔導,家長更應該做好指導和引導。家長要關注孩子面對學習困難時的態度和行動。就具體的學習困難而言,書今天背不出,明天、后天總能背出來,題目今天不會做,通過討教總會做出來。家長不能只停留在關注孩子背不背得出書、做不做得出題目本身,更應該關注孩子遇到學習困難,是退避三舍還是勇于挑戰,是淺嘗輒止就甩手不干還是鍥而不舍不克難關不罷休?家長要在培養孩子世上無難事,只要肯登攀的無畏精神,鍥而不舍、愈挫愈勇的意志品質等方面多作引導。
三、對待孩子的頻繁出錯要保留一顆包容心
前段時間網上有個視頻,一位情緒失控的父親躺在馬路中間嚎啕大哭,原因是該家長在輔導孩子“800-700”時,孩子的答案就是“=900”,家長多次糾正還是無濟于事,于是崩潰了。這個視頻真是讓人又好氣又好笑。還有一個視頻,一個孩子扳著手指頭計算“5-4”,算來算去就是“=0”,由于得不出家長給出的正確答案,孩子崩潰了,哭得那叫一個傷心!家長情緒崩潰固然和孩子的學習狀況有關,而孩子情緒崩潰與家長的態度又何嘗沒有關系?
當孩子的學習頻繁出錯時,作為家長,要保留一顆包容心。包容心就是要有度量,要有寬容的氣度。
面對孩子學習上頻繁出錯,家長要反思自己身上有沒有問題。那個“5-4=0”的孩子,數了左手的五個手指和右手的四個手指,用左手去蓋住了右手的四個手指,右手的四個手指就看不見了,就“=0”了。做家長的要反思,在之前用紙片進行輔導的時候,是不是有過用手把四張紙片蓋住的情況?在孩子眼中,右手的四個手指就相當于四張紙片,這是不能動的,那就只能用左手去蓋住??!這樣一來,我們就明白孩子出錯的原因了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是家長的輔導方法不嚴謹、有漏洞造成的??!那個“800-700=900”的孩子,視頻中沒有給出更多的信息,因此我們無法確切知道孩子頻頻出錯的原因。但是我們可以適當追問一下,孩子多大了?是不是對百以上的數到底有多大還不能夠理解?如果是這樣,那家長的輔導太“超前”了!教育過程是“創造”人的過程,也是人的價值的積淀過程。教育過程的實現必須以尊重人的本質、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為前提。家長必須了解這些基本的教育理念。
保留一顆包容心,還要允許孩子“試錯”。很多題目,不是僅有一種答案;即使唯一答案的題目,也許會有不同的解題方法。我們既要關注孩子解題的結果,更要關注孩子解題的過程。要允許孩子嘗試,更要包容孩子“試錯”。孩子的解題雖然可能是錯誤的,但解題過程中有沒有一點兩點的思維火花值得肯定?孩子敢于嘗試、敢為人先的精神是不是值得肯定?
面對孩子的家庭學習,家長的平常心、同理心和包容心,能為孩子愉快學習、主動探求,進一步激發其學習興趣,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。
- 上一篇:學禮儀 講文明 爭做時代好少年
- 下一篇:家風教育要用好四“言語”